登录
注册
资讯活动

航天科工高红卫:“我们一起搞好创新,为中国做些事!”

发布时间:2016-11-28 来源:金属加工

11月24日下午,一场关于“双创”的头脑风暴在成都展开。定位为“创业天府”的成都市,正着力打造“创业之城,圆梦之都”,座谈会的召开地,就选在该市一个诞生不久的双创孵化平台——航天科工军民融合(四川)科创中心。


“我们做的产品是世界最前沿的,绝对具有颠覆性。我们需要一个平台,能帮我们把产业化做好。”致力于多维快速超分辨率成像仪研制的刘学峰说。


“同一个平台上的双创团队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开发出更多应用产品。”南京梦宇三维技术有限公司CEO方彤说。


“双创的过程是没法简化的,但如今有了创业生态,一年可以当7年用,创业可以更加高效、更加聚焦。”阿里巴巴集团教育及大数据事业部总经理邢戈说。


自去年“双创”活动蓬勃开展起来之后,全国遍地是创客,处处是孵化器。然而,起初的热闹过后,一些孵化器经营不善、门口罗雀,投资者日趋冷静,“双创”进入理性发展期。在这一阶段,什么样的项目才有发展前景?孵化器如何真正满足创客的需求?


在这场中国航天科工外部“双创”团队代表座谈会上,各位创客不约而同谈起他们所在的平台:


“技术、市场、资金相融合的平台。”


“起点非常高,入驻人才层次很高”

……


他们口中的这个平台,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创”孵化平台,包括线上航天云网众创空间和线下的科创中心。


“欢迎大家选择航天科工的双创平台,我们会为大家提供最好资源,一起做点事情。”中国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说。


作为国家首批28个双创示范基地之一,航天科工制定了“两条战线、两套打法、两个目标”总体双创工作思路,立足航天云网线上众创空间和北京、南京、武汉、南昌、成都、深圳等多个线下科创中心,为集团内外部创客提供全方位资源,吸引了大批创客在此为梦想奋斗。其双创成果得到国家高度认可,并作为企业代表在全国“双创周”活动中介绍经验。


入驻航天科工孵化平台的“双创”团队,其鲜明的特点正与航天科工的企业特质相吻合——高科技。


方彤博士在美工作时期已经是知名的3D打印专家,拥有110项专利,研发出了世界第一台四种材料3D打印机。如今,他归国创业,其入驻航天云网


创业项目是基于动作捕捉的VR内容制作,可以便捷地将真人图像嵌入3D场景,制造高质量的3D VR内容。


“我们在技术上已经国际领先,还拥有全国最先进、最大的动作捕捉基地。我希望可以依托航天云网打造大数据云平台,通过动作、场景、模型数据库,每个人都能个性化地制作3D内容,分享给别人。”方彤表示。


2007年,美国航天局开始研究纳米气体传感器检测系统,这种被称为“电子鼻”的技术初露锋芒。当年美国宇航局研发团队的重要成员,如今组成了创业团队——苏州慧闻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将多气体、高灵敏、低功耗、低成本、小体积的“电子鼻”产业化。未来,将一个芯片置入手机、手环甚至衣服里,就能检测周围气体状况,应用空间极为广阔。


“在国内做双创有喜有忧,喜的是创业环境不断改善,忧的是对中国的产业还缺乏深入了解。”苏州慧闻纳米科技有限公司CEO吴庆乐说,而航天云网依托航天科工这样的高科技制造企业,让他们看到了顺利实现产品产业化的机会。


吴庆乐感佩于航天科技的高端与精深,大胆地提出:“如果我们能够参与到航天项目的研发中,或许也能作出我们的贡献。”


“这个意见很好,”高红卫回应,“我们可以策划一个交流会,把航天科工内部能公开的重点创新项目拿出来,与大家交流。”


高科技创业项目和高层次创业者,让投资机构将目光投射到航天科工身上。当天的座谈会上,30余家投资机构到场寻求合作。


“我们与航天科工双创平台展开合作,就能从孵化的项目里选择优秀的,事半功倍,一定能够取得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山东国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忠军说。


“我们将依托航天云网打造网上互联互通的金融合作平台,对创业企业进行全生命周期、全天候服务。”华西银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丁佑姣称。华西银峰的华西证券子公司是当天上午刚刚揭牌的航天工业互联网基金发起人之一。


高红卫与到场嘉宾分享了自己创办公司的经历,“我也能称作一个创客,而且我非常关注、了解创客。”他说。


从共同的创业经历出发,高红卫向创客提出建议:创新很辛苦,要想走得长远就要吃苦;小众的市场不要盲目进入;创业项目要有明确的商业模式,确保能很快赢利;创业既要讲理想,也要关注现实;好的团队是成功的前提,教化人、管理团队,是创业领导者的核心能力;要经得起市场风险的考验,持之以恒坚持自己的理想,与航天云网共同成长进步。


创客贵在精神,这精神无关年龄。72岁的创客杨迺文引发了一阵掌声,作为航天常兴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带领团队做出了世界上最精准的电气火灾测量系统。“虽然我们企业小,但是从来没亏过。”他自豪地说。


“我23岁,我跟这位72岁的创业者同样激动,”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机载三维激光雷达项目团队技术骨干罗铜说,“今天看到这么多致力于发展世界一流技术和产品的创业者在场,作为年轻人,我为国家感到骄傲。”他所在的团队正为加快机载三维激光雷达商业化进程、替代国外进口产品而努力。


“我们国家不缺人、不缺钱、不缺能力,最缺的就是原始创新和颠覆创新,”高红卫对创客说,“在座的有很多正在做这样的事,航天科工也一样。希望我们能够一起搞好创新,为中国做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