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资讯活动

疫情聚焦 | 大数据能预测疫情何时结束吗

发布时间:2020-02-20 来源:金属加工

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发布,支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服务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患者追踪、人员流动和社区管理,对疫情开展科学精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数据不仅助力政府在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科学决策、资源优化配置,也能让公众及时了解疫情发展情况,积极科学防疫。那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能预测抗疫之战的时间表吗?

15连降折射哪些信号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19日表示,除湖北以外,全国新增确诊病例总数已连续15天下降,新增死亡病例数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2月18日,湖北除武汉以外地区新增治愈出院病例已连续4天大于新增确诊病例;同时2月13日至今新增确诊病例数呈显著下降,累计确诊病例数增幅趋于平缓。

那专家是如何看待这些数据的呢?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助理教授、美国中国卫生政策与管理学会会长陈希表示,目前湖北以外的情况比较乐观,但还不能掉以轻心。有分析认为,目前还存在一个隐形的上升点,仍然需要根据复工进度再观察几日。

陈希表示,不过讨论湖北、尤其是武汉拐点仍然有些早。第一,钟南山院士18日坦承武汉人传人的现象还未彻底根除,严格封闭小区的策略刚刚得以最严格的实施,还需要观察数日;第二,目前虽然湖北和武汉每日新增确诊和疑似病例都在下降,但新增占用的医疗设施和资源仍然大于治愈患者后新释放出的医疗设施和资源,也就是说医疗资源的紧张仍然在加剧,医务人员还在打攻坚战。

陈希分析称,其他几个数据也需要重视。第一,19日累计确诊病例数环比增长大约还在2.4%左右,这一数字需要降得更低,最好趋近于0。第二,目前从绝对数量上看,每日新增疑似量还较多,需要再连续下降方才可以判断是转折点的信号。第三,疑似病例在累计确诊病例的比例,如果能从目前下降到5%以下,才可以认为疫情比较稳定了。

大数据在抗疫中发挥哪些作用

近来,全国手机用户陆续收到来自国内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发来的短信,提示可以免费提供本人到访地短信查询服务。据工业与信息化部介绍,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均可通过以上短信方式查询本人前14天内到过的、停留4小时以上的到访地,可查询到具体地市。

这一功能虽然看似简单,背后却隐藏着一个覆盖数亿人群的大数据网络。据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韩夏介绍,工信部已组织行业专家开展大数据咨询,紧急建立疫情电信大数据分析模型,组织基础电信企业大数据统计全国特别是武汉和湖北等地区的人员流动情况,助力各地联防联控部门精准施策。

“现有的公众通信网每日产生的电信数据约数千亿条,在人员流动性高的情况下,数据量会更大。”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在日前工信部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通过电信大数据,可以统计分析人员动态流动情况,分析预测确诊、疑似患者及密切接触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动态流动情况,为疫情防控提供精细化数据支持。

工信部透露,疫情发生以来,工信部连续向有关部门和地方推送流动人员态势分析等。利用这些数据,地方联防联控机制相关部门比对当地旅游、出行等数据,可以摸排出重点人员,为基层防控筛查提供精细化数据支持。

据韩夏介绍,对全国用户流动情况进行的分析可对疫情防控起到支撑作用,比如有助于对人员返程、企业复工复产、地区物资资源等进行分析和判断。随着节后返程高峰,工信部还启动了对重点城市的人员流动分析,为诸多大城市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专家正利用大数据技术梳理感染者的生活轨迹,追踪人群接触史,锁定感染源及密切接触人群,为疫情防控提供宝贵信息。

在疫情防控中,来自大数据的分析也成为市民及时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2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推出了“密切接触者测量仪”(公众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交通运输部、铁路总公司和民航局等多家部委的数据资源支持下,市民在该平台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密切接触者。

在浙江,该省正在省内全面推行“健康码”。通过支付宝平台,浙江居民就可以申报个人健康信息,后台大数据会对申报人在一段时间内,是否到过疫情严重地区等风险进行多方面分析审核,并自动生成个人专属的二维码。如果是绿色二维码,则可以在各个场合凭借此码顺利通行,但如果红色或黄色二维码,则证明存在风险,需要集中或居家隔离。

大数据的应用往往是和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其他科技结合,才能在防控疫情中发挥最大作用。据阿里巴巴方面近日透露,其旗下的达摩院联合阿里云针对新冠肺炎临床诊断研发了一套全新AI诊断技术,这一技术正是基于大量的患者CT影像大数据而开发的。

疫情感染人数正在攀升,围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疾病防治等研究迫在眉睫,正在与时间竞速赛跑,需要强大的计算力作为科技支撑。据了解,中科曙光等中国超算企业共同向相关科研机构免费提供超100PFlops算力的强大计算资源,助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的科研攻坚。同时,曙光还将为疫情数据的实时监测和态势分析提供数据平台与技术支撑。此外,依托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建设的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1月22日即发布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资源库,助力科研人员利用这一资源库,开展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变异分析,该数据中心计算资源由中科曙光提供。

能否预测疫情走势

除了在日常防控疫情方面起到的作用,公众对于何时出现拐点,疫情何时能过去,普通人的生活何时能恢复正常等问题的答案充满期待。大数据能在预测疫情走势方面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根据目前公开报道,备受关注的大数据分析预测系统主要是由中科院计算所团队和清华AI团队研发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王元卓不久前撰文介绍,大数据的两个主要作用就是感知现在和预测未来。他们通过“中科天玑”疫情数据分析系列系统,融合所采集的开源网络数据,通过智能模型的学习,来预测疫情走势。

根据国家公布的疫情数据,清华AI团队构建了动力学模型来预测全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情况及其高峰期。

一位不具名的互联网专家表示,相比17年前的非典,互联网尤其是大数据的作用,在本次战疫的过程中尤为明显,但大数据收集、应用需注意保护个人隐私。早在本月9日,中央网信办公开发布《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明确为疫情防控、疾病防治收集的个人信息,不得用于其他用途。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公开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

上述专家提醒称,由于此次疫情,不少部门和机构收集了大量数据用于分析使用,但配套的安全防护并不一定完善,应该严格防止因受黑客攻击而出现信息泄露。同时,管理部门在数据使用过程中也要避免数据泄露。

来源:环球时报